|
吴淞铁路是中国第一条营业性铁路。清同治四年(1865年),外商策划在租界内修筑铁路,被地方当局制止。次年,英国公使阿里国(R.Alcoc)借口黄浦江岸起卸货物不便,要求在上海、吴淞口之间修筑铁路,被清政府拒绝。其后,美国驻上海副领事奥立维·布拉特福(Olverb.Bradford)发起修建从吴淞码头到上海的窄轨铁路,同治十一年成立吴淞道路公司(简称道路公司),诡称修筑一条“寻常马路”,骗取道台沈秉成的允许。同治十二年,道路公司宣布已获上海至吴淞间长9.25英里(14.89公里),宽约15码(13.72米)的土地。次年五、六月间,道路公司由于资金短缺,转让给英商,另组吴淞铁路公司(简称铁路公司)。铁路公司除接管道路公司的土地和权益外,又增购一些土地。当年冬季,开工修筑路基,土方由地方保甲承包,最多时有2000名工人。
铁路公司在华代理人为怡和洋行。清光绪元年(1875年)底,怡和洋行委派总工程师兼负责人玛礼逊抵沪。十二月二十日(1876年1月20日),上海至江湾区段开始铺轨。光绪二年正月初八(2月14日),“引导号”机车试行。至此,新任道台冯光及清政府虽曾交涉,但铺轨仍继续进行。五月初十,第一台机车“先锋号”运至上海,车头工作时重9吨。此后,10辆客车陆续运到,每辆约载客25人。货车12辆,各载重5吨。
光绪二年闰五月初九(6月30日),上海至江湾段竣工,举行通车典礼。五月十二日(7月3日),正式营业。行车速度每小时15英里(24公里),全程约35分钟。票价上海至江湾,头等1元,二等5角,三等制钱200文(制钱1200文,换大洋1元)。光绪二年十月初六(12月1日),上海至吴淞全线通车,时速25英里(40公里)。英国领事邀请盛宣怀等官绅乘第一班车,全程行驶半小时。运输收入每星期每公里获利约17英镑。吴淞铁路全长9.06英里(14.58公里),是一条轻便窄轨铁路,轨距30英寸(0.762米)。路基约宽15英尺(4.57米),高3英尺(0.91米),使用轻型钢轨每米重13公斤,枕木长1.4米,宽约15厘米。沿线有跨越小河木桥15座,涵渠20座,全线道口约50处。备有蒸汽机车3台,“天朝号”和“总督号”为客车机车,“引导号”为小型机车。全线设车站三处,境内有上海站和江湾站。营运初期每日开行客车6对,列车由6节车厢组成。次年二月,列车车厢增挂至9节,用两台机车牵引,运行一周年,共载客16.13万人次。
铁路公司强筑铁路,一直遭到沿线人民的反对。光绪二年,铁路公司在江湾附近用竹篱圈地,激起人民公愤,捣毁公司的江湾收票房。六月,通车营业1个月,江湾北段1名行人被火车压死,更激起群众的愤怒,清政府在群众压力下照会英国领事要求转令公司停止通车。几经交涉,最后议定收买吴淞铁路条款:中国应付买断银为规平银28.5万两,银价分3期交付,1年交清。1年之内,铁路营业仍由洋商承办。行车压死人命一案,另议抚恤银两。光绪三年九月十四日(1877年10月20日),价银交割清楚,吴淞铁路于当日下午2时全部收回。接着两江总督沈葆桢下令把铁路拆毁。
吴淞铁路上海站(时称上海火轮房),设在二摆渡北岸东靠陆家宅、孙家宅(今乍浦路街道东泰、西泰居委会),西傍徐氏未园(粤人徐润私园,今闸北区街头绿地),南沿小浜(今七浦路),北邻陆家坟山(后为江西北路菜场)。北河南路拓宽时,该站没入路中。该站是上海最早的火车站,设备简陋,仅铺设错车及调车的股道。站房为木屋两间,一为票房,一为行李房、值班室。单侧式月台,长约50米。此处车站虽早已不再存在,但老居民仍称该处及其附近为“铁马路”,称南首的河南路桥为“铁马路桥”,称江西北菜场(今铁马菜场)为“铁马路菜场”。
淞沪线沿线小站:上海北站;天通庵站;江湾站;高境庙站;何家湾站;张华浜站;蕴藻浜站
[[] 本帖最后由 北京火车迷 于 2006-8-8 23:21 编辑 [/]] |
2006-3-29 22:16: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