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一点感慨

11
回复
2062
查看
[ 复制链接 ]
一楼留给北京网。
2007-12-19 15:48:22

黄昏的蒸爷

黄昏的蒸爷
“蒸爷”——车迷们对蒸汽机车的爱称或敬称。曾几何时,喷云吐雾的蒸汽机车不仅叱诧神州大地,而且穿行于世界的各条铁路,因为其彤红的火苗,于是有了“火车”这种称谓。然而,时光荏苒,如今的蒸爷正在退出人们的视线,没有挥一挥衣袖,但却带走了片片云彩。
2005年底,当集通铁路上最后一台蒸汽机车执行完任务正式离开后,世界都在慨叹,从此干线铁路上不再有蒸汽机车运行了。悲乎?喜乎?个中滋味难以言说。
于是,车迷们开始寻找那些仍在支线、矿区、工厂里服役的蒸爷。
远远的,一团白雾滚滚而来,一台建设牵引着一列小票缓缓开进平煤集团宝丰车站。虽然停站时间不长,但车迷们还是围着建设看了又看。硕大的锅炉、有力的动轮、坚固的连杆、憨厚的大车还有四射的热量,让人不禁觉得,这才是“热情的”接待。
登上小票,列车缓缓开动。老式的车头加上老式的车厢,跑在并非长轨的铁道上——就一个字:“晃”。或许是爱屋及乌的缘故吧,我们并不反感这种晃动的感觉。相反,正是这晃动再加上车轮与轨缝碰撞时发出清脆的“咔嚓”声,使我们有一种穿越时空、恍同隔世的感觉。
蒸爷在启动时,呼吸沉重,那是为了使列车平稳的启动;蒸爷在运行时,呼吸轻盈,仿佛悠闲地唱着愉快的歌。
车上的乘客要么是矿上的工作人员,要么是虽不在矿上工作却直接或间接以矿为生的人。他们似乎不像我们一样对蒸爷或好奇、或怀念,他们借着这段不长不短的时间,要么小憩一下,要么闲话家常,要么玩一会儿扑克消磨时间。而蒸爷,既不以有人对他爱怜而喜;也不以有人对他忽视而悲,只是埋头干活儿,奔向前方的车站。
到了终点——平煤中心站,列车止步,乘客下车,瞬间车站上热闹起来,乘客下车说说笑笑,站台上的生意人叫卖声声,就在这短暂的热闹中,在人们的视线之外,蒸爷与车厢断开车钩,奔向他处。
似乎是瞬间的过程,乘客们出站四散,站台上便恢复了宁静与空旷,车站里只留下已显老态的车厢静静地停在轨道上。
机务段是蒸爷的家。如果说,在机务段以外,蒸爷是提供服务的话,在机务段里,蒸爷就要接受服务了。
同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相比,蒸汽机车更像是人——不仅呼哧呼哧地喘气,而且吃、喝、拉、撒、睡,样样不能缺。他吃的是煤、喝的是水、拉的是炉渣、撒的还是水、睡自然就是短暂的休整了。据段里的人说,这里的蒸爷不在段里上煤,而是在二矿上煤,此外的保养都在段里完成。我们在一旁看着水塔为他加水,大车们为他卸渣。蒸爷每次启动清缸时缭绕在他两旁的白雾、头顶呼啸而出的白雾、锅炉上方发电机的白雾,缓缓往复运动的连杆带动动轮,总之你会觉得他浑身上下都有无比的生机与活力。
然而,这些活着的蒸爷只有几台建设和一台上游。在这些活的蒸爷旁边,有一台据说还能动却没有点火的前进,还有不能动的一台建设和一台上游。
前进,似乎是所有喜欢蒸爷的人心目中的神,所以,如果说这次探访有朝圣的意味的话,那么这次朝圣仅仅是只谋其面而未闻其声。这台雄伟的前进,静静地伫立在钢轨之上,无所谓惊涛骇浪、无所谓波澜不惊,无所谓热情似火、无所谓冰冷如霜,他只是静静地伫立在那里,静静地、静静地。我们不知道他在想什么,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他的力量,但我们无从知晓——他是否知道有六个小不点在他周围转来转去,小心地碰触一下他的肌肤、淘气地登上他的肩膀;他是否知道有六个小不点盼着他能动一动,哪怕是冲着他们喷几口气也好。不过,可以肯定,一定不知道,有人为了一睹活前进的风采苦等一天而不得。
在机务段休整后,蒸爷们一早出段要干活儿了,他们缓缓依次出段,不久,就可以看到活灵活现的他们吐着热气,牵引着一列列车皮来往于矿区与车站之间。
机务段里的一个角落,一座建筑已经搭好了框架,据工人们说,最迟到明年年底,这里的蒸汽机车就要全部被内燃机车取代了,与蒸爷为友的大车们要从头学起——学习内燃机车的驾驶,而那座建筑就是将来的博物馆——保存蒸汽机车的博物馆,“给小孩子看”。“给小孩子看”,或许在领导们的嘴里就会被称为“青少年教育基地”吧,这种基地或许会保存某些东西,也许也会毁掉某些东西。
还好,尽管机务段因煤灰和炉渣而显得脏乱,但大车依旧为了蒸爷的吃喝拉撒来来往往、忙忙碌碌;尽管同一个段里内燃已经多于蒸汽,但蒸爷依旧为了满载煤炭的一趟趟大列和往来于矿区和市区之间的两列小票而兼程。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007-12-19 15:48:58

使用道具 举报

奇妙的机械

奇妙的机械
蒸汽机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也是这次革命的代表和典型。在那个时代,人们对机械的感觉似乎是复杂的,不管是什么,都用机械的原理来解释,同时也在思考究竟是人在为机械工作还是机械为人工作,就像查理•卓别林的《摩登时代》一样,以至于后人把那个时代成为被机械唯物主义笼罩的年代。
当时光来到今天,机械已不复当年的模样。人们呼喊着内燃机车“速度快、马力大、能较好地利用燃料的热能、适合缺水地区使用、司机驾驶操作方便”;赞美着电力机车“马力大,拉得多、跑得快、爬坡劲头足,利用“干净”的电能,不冒黑烟、不扬灰渣,不会污染环境”。是啊,形势比人强,如今讲求效率的时代,蒸爷已经是昨日黄花。
然而,目睹眼前的蒸汽机车,我不禁感叹,蒸爷如此坦白,他的机械结构几乎全部暴露在外,让你看得清清楚楚——汽室与汽缸、名称各异的诸多传动杆、还有那硕大的动轮。
想象一下,锅炉中沸腾的水产生的高温高压蒸汽,经过过热管进一步加热以后,经过汽室到达气缸,推动活塞(据说学名叫鞲鞴,蒸爷就是蒸爷,零件的名字都不同凡响),活塞带动传动杆,传动杆产生力矩,通过曲拐把传动杆的径向运动转化为圆周运动,实现动轮的旋转。话虽这么说,可我还是难以想象——水蒸气竟能推动如此的庞然大物,而且后面还要拖曳车厢。
在报废的上游和建设旁边,我看着已经被打开并且没有了活塞的汽室和汽缸,不禁为蒸爷抱委屈,内燃机车最少也要有8个缸,一般都是16个,可是蒸爷,实实在在的缸只有2个,就算勉强把汽室也算作缸(实际上不能提供动力),每台也才4个缸,所以从这个角度来比较蒸爷和内燃机车的动力,实在是不公平。不过话说回来,电力似乎压根就没有缸,照样优势明显(汗一个!)。话扯得有点远了,蒸爷向人们展示的是一代代前辈们的心血和智慧,用看似粗重、实则精巧的机械系统开启了一个时代。
蒸爷庞大、漆黑的车身,还有他的须臾不能离开的煤与水,再加上煤灰与炉渣,构成了一幅经典的画面;也许是因为蒸爷动轮重心不在中心的缘故,他在行使过程中,车轮撞击铁轨会发出清脆的响声,配上排汽的声音、间或的汽笛声,简直是一首绝妙的交响曲。画面与交响曲结合在一起,便是一部精美的电影,仿佛从19世纪30年代一直放映到今天。
蒸汽时代早已结束,机械也告别粗重,走向精巧。收之东隅、失之桑榆,现代机械结构紧凑、使用方便固然减轻了人的负担,可似乎也少了某种磅礴的气势和冲天的豪情。不过,这样想的人毕竟是少数,因为追求效率是人的本性,也正因此,我们才能用现代化的设备来留下蒸爷的身影。
2007-12-19 15:49:40

使用道具 举报

历史问题

历史问题
中国,具有5000年历史的泱泱大国,一百年在这里真是属于弹指一挥间;这里的文物不计其数,许多价值连城的宝贝都在风雨或浩劫中湮灭无存。
美国,一个立国不到300年的国家,它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财富,它用钱来保存历史。不久前,看到坛子里有人推荐Youtube上在美国行驶的前进视频,看完后,亦喜亦悲。喜的是,还有人看中蒸汽机车,做活体保存,并且选择的是我们中国的机车,甚至连路徽都保留着;悲的是,我们自己却没有这样的心态,也许是没有条件吧,留上几台静态保存就行了。
曾经看到过一篇文章,说中国的建筑是为皇帝盖的,因此大都用木头,因为盖得快,皇帝有生之年住得上;西方的建筑是为上帝盖的,因此大都用石头,因为坚固,不易损坏。所以中国改朝换代时,都要把前代的的房子烧了,盖新的;西方,朝代已经改了,可房子还没盖好,于是就继续盖,为什么不拆了重盖呢?因为盖一座石头房子要上百年甚至几百年,拆了重新盖,更不知道猴年马月了。久而久之,我们的民族养成了用文字保留历史的习惯,用实物保存历史倒成了奢侈,因为实物总有实用的价值,就像蒸汽机车,虽然跑不动了,但铁还可以做别的。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建于1868年维多利亚时代的圣潘克勒斯火车站,如今摇身一变,成为圣潘克勒斯国际车站。除了必要的翻新外,车站保持了原有的建筑风格,包括巨型玻璃穹顶和拱门上的圆形时钟……通往法国和比利时的欧洲之星列车,将由原先的滑铁卢车站,改为圣潘克勒斯国际车站出发和抵达”,而我们,肯定要修一座崭新崭新的车站,有的是另选址盖新的,有的则是扒了老的盖新的。我们中国的语言是丰富而隽永的,“扒”这个字,境界全出啊!
所以,我们国家,蒸汽还能够跑多久?真正意义上的百年老站还有多少?
2007-12-19 15:50:06

使用道具 举报

矿山的城市

矿山的城市
走进平顶山,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接触一座矿山城市。真正的市区谈不上大,也没有现在的城市竞相攀比的高楼大厦;如果算上矿区,那么这座城市就会向外延展很多,丝毫不逊色于所谓的大城市;矿区里雄伟的装车仓,丝毫不逊色于都市里的高楼大厦。
同消费型的城市不同,这里的人们,为了生存而忙碌。矿工们坐着票车来往于市区与矿区之间;街边小吃店的老板热情地招呼着客人,端上一款款价廉、物美、量足的佳肴;菜市场上,大妈们和商贩为了2毛钱的砂糖桔而讨价还价。。。这里也有歌舞厅,但不那么金碧辉煌;这里也有购物中心,但不那么人头攒动。
蒸爷上的大车也很热情,我们得以进入司机室,看一看通红的炉火、摸一摸功能各异的操作杆。司机室里照明的是老式的白炽灯,所以是一片暖暖的昏黄。想一想也很有意思,白炽灯的诞生年代晚于蒸汽机车,当年用煤油灯照明时的蒸爷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这座城市的色彩有些单调,因为它的主题是亮闪闪的黑金,不是大都市的灯红酒绿;这座城市的味道有些简单,因为他的饭菜让你吃到饱饱,不是让你纸醉金迷;这座城市的节奏有些缓慢,因为虽然都是为了生计,但这里没有大都市里的压迫感和竞争压力。
漫步于这座城市中、徜徉在矿区中,感觉蒸爷真的很适合这座城市,或者更恰当地说更适合于这座城市的矿区。这里的机械设备谈不上什么精密,都是粗放型的,内燃在这里显得有点过于精巧,煤矿与蒸汽相配才称得上是天造地设、门当户对吧。这里的人、车、建筑都因创造财富而存在,而不是因消耗财富而存在。
一座因矿山而存在的城市,那么当矿山消失后,他该何去何从呢?
2007-12-19 15:50:29

使用道具 举报

最后的刺激

最后的刺激
话说这一日,一干人等来到八矿。那位说了,去八矿干嘛啊?书中代言,这八矿绝非等闲之地,据说能看到活前进,难怪有诗赞之曰:

                                                   “神州万里欲和谐,电力内燃称豪杰。
                                                      鹰城寻觅前进处,芳踪无需踏铁鞋。”
虽说这八矿是找活前进的好地方,但人有失手,马有漏蹄,吃烧饼哪有不掉芝麻的?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这前进毕竟不多了,所以许你找得着,当然也就许你找不着。这一天,也不怎么那么巧,等了一天,前进连个影儿也没看着。
这几个人仰天长叹:“时也,运也,该着这次看不到活前进呐!”
几个人没看着活前进,可必须得回家啊,无奈何,去平顶山东等车去吧,几个人就往回走。等到了平东已然是掌灯时分。大家伙就在一站台休整,等待1146次列车,然后到漯河倒车。本来按准点的话应该是下午5点25左右,结果那天晚点了一个钟头。几个人等的快不耐烦的时候,影影绰绰看着西边来了个车,有人的台子里说,三道停车,这几个人匆匆越过股道,前往二站台。
这平顶山东虽然不办理客运业务,但站台上等车的人还不少。车刚停稳,站台上就有人拿着钥匙开车门了。列位看官,这车门是车上、车下都有开的可能,但究竟能不能开就得看车上落不落锁了,没落锁,欢实罢了;倘若落了锁,任你车下头捅烂了也开不开。那天,也不怎么那么寸,这开门的捅了好几扇门,愣是一个没开开,没办法,只能继续往后走,继续捅。几位好汉,嚯,身背百宝囊,手拿塑料袋,紧随其后,紧跟不舍。
好容易开了一站门,站上等车的人一拥而上,哄下子,车门就堵死了。正在这个当口,远远的,就听前方一阵笛声,有人问了,是不是高人来了?非也!是车要开了!敢情,这笛声非竹笛之笛,乃汽笛之笛也!
这下子上车的人可慌了,本来就挤,现在就更挤了,一边挤着,一边有人喊,“别挤了、别挤了”。说不挤,不挤行吗?不挤,他上不去啊!所以,还得挤。这个时候,车的速度稍稍上来点了。
正在这里挤着呢,旁边的车门开了,一个人把车门开了半拉身子那么宽,把头探出来喊:“从这里上!”话音未落,好汉中有一位名唤“蔡蔡”的,反应那叫一个快,稍微一塌身,垫步拧腰,运足丹田之气,脚上一用力,“噌”家伙就上去了。刚上去,那个开车门的一看车的速度已经比较快了,慌里慌张地要关门,这位蔡好汉,一个转身,只见他:
                                                    “双臂平伸撑左右,两脚分开顶车门。
                                                        就算天王罗汉在,遇上蔡侠也费神。”
那人一看急了,嘴里骂骂咧咧的;“你们这是干什么的,不要命啦?你们是铁道游击队啊?有票没有?准没票,拿出票来我看看……”一边骂着还动手。就在乱的时候,这个车门的后面两个人也都跟着冲了上来。
再看最初开的那个车门,有一个大侠就跟欧阳春似的,车开得快,他比车还快,身形晃动,一瞬便来至在车上。
看一看,几位大侠都上了车,没有拉下的,大家方才出了一口气。这是的列车已经唰唰地开起来了。
原来,这车已经晚点了一个小时,这平东站原是不办理客运业务的,也就是只停车,不上下人。之所以会有上下人的情况,是站上的人,趁着停车的机会,用钥匙捅门,捅开哪个算哪个,捅开后,就可以上人了。估计平常这车正点的时候,停车的时间比较长,所以比较宽裕,而今天这车要把点儿赶回来,故此停了一下就开车了。
几位找了空座落坐,聊了几句如果出了事的责任问题,便安心随车往漯河去了。正是:
                                                     “号称准点九九六,车未停稳就开溜。
                                                         后人倘有平东客,排队往前莫回头。”
2007-12-19 15:51:58

使用道具 举报

后记:

后记:
我喜欢火车、铁路、城市……但始终停留在菜鸟水平。我无法把各种机车的型号如数家珍;我无法把各条铁路线倒背如流;也记不清那座城市有哪些车站……但我喜欢在铁路边行走,喜欢向着眼前或快或慢通过的列车行注目礼。火车是值得尊重的,大车是值得爱戴的。
这一次去平顶山是我第一次跟着集体行动,菜菜、1301、小沙、大刘、建设,12月14日自北京出发,17日清晨返回,其中特别得感谢建设,两天啥也没干,就陪着我们瞎转了。如果大家对照片感兴趣的话,最近一段时间坛子上应该会有吧,他们都拍了。
我是属于应该被鄙视的看帖不回帖的主儿,更不要说发帖了。这次真是百感交集,于是写下了上面的文字。但是,写的过程中才发现,自己的语言是如此苍白无力,根本无法准确地表达出我的感受。所以,请您这一阵子多上上网,同行中的其他人拍了很多片子,会让您大饱眼福的。
另外,上面的文字写的时间比较长,写不同部分时的心境也不一样,所以有点乱。如果您赏脸看了上面的文字,但却没什么感觉的话,请您去平煤看看,您肯定会有感觉;如果您有一点感觉,那么仍旧请您去平煤看看,亲身体会一下那种感觉吧!
2007-12-19 15:52:23

使用道具 举报

用了两天时间,终于整理出了这次运转的片子
情绪很复杂..呵呵...不多说了
各位如果有兴趣 请移步这里
2007-12-19 17:05:51

使用道具 举报

看文字回忆当时的情景,确实,站在蒸汽的脚下,感慨声音的宏伟,感慨动轮配合的默契。
仔细想想,还真像一个人,吃喝拉撒占全了,哈哈
2007-12-20 11:33:16

使用道具 举报

真不错,先顶一个,再慢慢学习。
2007-12-20 12:18:43

使用道具 举报

12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