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宋体][size=3]《文史天地》2012年08期
张学良与平汉铁路
郭方成
平汉铁路北段的归属,牵动蒋介石、张学良、孙科连绵不绝的博弈,权利使然。
中原大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军阀混战。中原大战爆发后,蒋介石采取任命张学良为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并让出青岛地盘等手段,最终促成张学良出兵华北,从而决定了中原大战的胜负以及中国后来的历史格局。
1930年9月18日,张学良发表和平通电,“请各方即日罢兵,以纾民困”。9月19日,东北军开入关内,开始武装调停中原大战。随着晋、冯两大集团军事失败,东北军逐步控制了华北。蒋介石兑现承诺,随即将冀晋察绥四省,北平、天津、青岛三市的军政交由张学良统辖。但是,对于铁路的管理权,国、奉双方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争夺的主要目标是贯通南北的两条铁路交通干线。
其一是津浦铁路。该路起自天津,终至浦口。由于长江的对岸就是南京,地理位置至关重要,南京政府很快就拼力争夺过去。另一条是平汉铁路的北段。
一、张学良部顺理接收
平汉铁路“自北京之卢沟桥,直达汉口,绵亘直豫鄂三省,计1200余公里,为中原贯通南北唯一之大干线,实腹地交通之要道也”。平汉铁路沿线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平汉铁路的北段尤为重要,特别是山西、河北大量的煤炭和河南的大宗农产品都是经由该路运输,客货运业务十分发达。这对于南京政府和东北军都是一项大有可图的财源,更不要说军事意义上的重要。因此,平汉铁路自建路以来即是兵家必争之路。
当时,平汉铁路北段的管理权为平汉铁路北局。此时,东北军已经接收到新乡地界,平汉铁路黄河以北的部分也在掌控之内。所以,9月23日,张学良就任命葛光庭为平汉北局局长,随即任命郭恩海为副局长,并于10月初正式接收了平汉铁路北局。
葛光庭,字静岑,安徽省蒙城县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炮兵科毕业。一度任孙中山陆海军大元帅府高级参谋。后任内蒙古土默特旗公署总办。
郭恩海,字惠舟,辽宁省义县人。东三省讲武堂毕业。后任东北军三、四方面军团守备司令,兼任京汉北段铁路局长,三、四方面联合军团司令部副官处长,京奉路护路司令,东北陆军警备总司令,东北军交通司令。
葛光庭和郭恩海接收平汉铁路北局后,“所有职员令其照常工作”,铁路运输逐渐恢复。
二、南京政府同样觊觎
此时,南京政府和TDB的目光也盯住了平汉铁路北段这一重要的运输干线。
时任TDB长孙科,是孙中山长子。1910年加入同盟会,是国民党要员。1928年10月任TDB长。
孙科任部长后,特别重视路权的统一。东北军接收华北后,他就拟定了南京方面的接收人员名单,去征求吴铁城的意见。
吴铁城是当时南京政府的重要人物,历任国民党第三届中央执委,国民政府立法委员。游说张学良入关援蒋时,他是南京方面的代表,同时也是张学良与南京方面的联系人。
接到孙科电报后,吴铁城去找张学良商量。张学良不同意孙科的主张。张认为蒋介石已经承诺,入关后的“平绥铁路局长、平汉铁路局长、正太铁路局长、沧石铁路局长”就应该由自己先行委派,再由TDB正式任命。吴铁城把张学良的意思复电孙科后,孙只同意张委任的曾广勷为平绥路局长,而其他的铁路局长要由自己委派。
张学良没有理会孙科的意见,仍按自己的既定方针办,平汉铁路北局依旧在葛、郭的主持下照常运转。
9月24日,平汉铁路南局的局长何竞武按照孙科的旨意,准备派员来北平接收平汉铁路北局,以合并南北两局,统一平汉铁路。第二天,吴铁城复电孙科,告知张学良早已派人接收了平汉铁路北局等华北的铁路,并劝慰孙科,“为应付大局起见”,“暂时通融”。
没有办法,孙科勉强同意张学良暂时派人接管平汉铁路北局。但仍坚持“则军事稍定,于行政统一”,“一路两局一局两长之情形,固万不可有此意”。
三、国奉之争拉开帷幕
从表面上看,平汉铁路北局的各项工作一切依旧,暂无风波。然而,TDB合并平汉铁路的计划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之中,事情很快就有了发展。孙科计划用职务调动的办法取消平汉铁路北局,从而将整个平汉铁路完全掌握在南京政府手中。
10月22日,吴铁城致电张学良,“TDB拟调平汉路(北段)铁路局长葛光庭任陇海局长”。葛光庭自任北局局长后成绩斐然,正处于雄心勃勃之际,对于TDB的突然拟调大为不悦,立即回电吴铁城,反复强调自己自接任后的工作状况,“收回车辆,疏通货运,路线虽仅半途,日入已达三万”等,请求继任北局局长。张学良当然也不肯轻易放手,他于本日复电吴铁城,请吴向TDB孙科“尽力说项,俾缓更改”。
10月28日,吴铁城电告孙科,东北军入关后,赋予张学良华北军政大权,这是蒋介石有言在先的。孙科见此,也只能后退一步,在次日电告吴铁城,“昨接汉卿兄电,请委各局长”华北平绥等,“均如命照派。惟平汉一路,因受军事影响,南北尚未通车。俟全线贯通,再行办理”。
张学良初战告捷,他委派的四个铁路局长中有三个得到了南京政府的正式任命,葛光庭的拟调一事也暂时作罢,待全线通车后再议。
中原大战时,平汉北路的黄河铁路桥屡被炸毀,全路交通发生阻碍。自张学良派员接收北局后,立即积极恢复全路交通,并加工赶修黄河铁路桥。至10月30日,该桥已完全修复,正式通车。
按照10月29日孙科在电报里的允诺,既然平汉铁路具备了全线通车的能力,TDB就应该对葛、郭正式任命了。不料孙科却食言了,事情的发展陡然逆转。
11月1日,东北司令长官公署秘书长吴家象致电张学良,南局局长何竞武率员多名到新乡,“接二方面军车辆,并驱逐段长,更换站员”。何竞武以粗暴的行动来试探东北军对合并平汉铁路的反应。
葛光庭、郭恩海并没有受到干扰,他们采取免收加价、扩充客货军运输车等措施,继续搞好北局,筹划全路通车,因此,也深得北平民众之好评。
四、再行拟调故伎重演
博弈的又一个回合开始了,孙科还是用调离葛光庭的办法,来达到将平汉路北局划归南京管理的目的。
11月9日,吴家象又致电张学良,告知TDB执意合并平汉铁路,即将把葛局长调到正太局,并把平汉总局局址设在汉口。平汉北局前途渺茫。于是,郭恩海乘车赴天津面见张学良,请示应对孙科、保住平汉北局的办法。
11月10日,郭恩海由津返平,在车站与记者谈起有关平汉路北局路权问题,说前蒋介石允诺将平汉路让与东北军方面整顿,近日TDB又更前议,张学良殊为诧异等,言语之中透露出张学良并非愿意移交北局之意。
11月17日,北平总商会致电“南京中央党部、国民政府蒋主席、张副司令、行政院”,认为“平汉铁路成立卅余年,为全国交通之枢纽”。如果“南迁汉口,去繁就简,舍本逐末,未有不旷日费事者也”。
总商会的呼吁,对于巩固东北军在平汉铁路北局的既得利益是非常有利的。迫于各方面的压力,TDB只好设计出折中的方案,就是把平汉铁路局改为委员制。委员制即“委员会设委员长一人,委员四人”。“此种制度实为政治的产物,藉以调和各方政治势力”。委员制能够使TDB达到接收平汉铁路北局的目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东北军的参与权力。
对于TDB做出的妥协与让步,张学良不得不部分接受。但是,就总局局址是设在汉口还是仍设在北平,争斗双方又出现了分歧。
11月22日,郭恩海致电张学良,从我方军事饷糈方面进行分析,极力恳请保住北平的局址。
对于TDB要接收平汉北局,并改设局址为汉口的决定,在北局职员中必然会产生很大的震动和影响。为了稳定职员队伍,搞好铁路运输,12月1日,郭恩海在接受记者访问时说:“大家应安心任事云云,本人及葛局长皆奉张副司令命令而来,调任与否,张副司令与蒋主席间自有一定之商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