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史志》2012年03期
鲜为人知的包宁铁路建设史
郭方成
包宁铁路是指自包头至宁夏及其延长线的铁路。包宁线原为平绥线的延伸,东起包头,西迄宁夏,全线长约668公里。如今的包宁铁路(包兰铁路的一段)已经成为我国西北部交通运输的重要干线。
从民国初年至“九一八”事变以及新中国成立初,围绕修建包宁铁路的问题,经历了曲折的艰难历程。
本文旨在翻检历史碎片,梳理包宁铁路从解放前的计划、勘察、设计及终止,一直到解放后修筑成功的全过程,再现历史的真实原貌。
一、革命先行者的宏伟蓝图
包头位于内蒙中部土默川西端,北依大青山,南临黄河,自古就是扼漠北通中原,民族交往,农牧相渐的地域。17世纪中,清康熙实行移民屯垦戌边政策,内地灾民陆续徙来,逐渐形成农业集合。约在乾隆三年(738)开始有包头村。至嘉庆四十年(1809)改为包头镇,为塞外商贾云集、物资聚散的要地之一。
在内蒙古境内修筑铁路的设想,早在清末就已出现。1911年京张铁路通车,并展修张绥(张家口——绥远即今呼和浩特市)段。宣统二年(19l0)七月,陕甘总督长庚上书清廷,奏请将张绥铁路延伸到包头镇(这一主张实际上是时任宁夏知府赵惟熙在清廷大办“新政”中于宣统元年初提出来的。赵无奏弃权,只是在次年由陕甘总督长庚代奏的)。计划南线由兰州至灵州(今宁夏灵武市),北线由灵州至包头,接京张铁路,全长1000多公里。同年9月9日,邮传部奉旨依议,派中外工程师邵善阊、福尔德前往勘估。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留洋海外多年,深知铁路运输对一个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他积极倡导大力发展中国的铁路交通事业。他在晚清时候就非常关注西北的铁路规划。1899年,孙中山亲手绘制的《支那现势地图》中,涉及西北的铁路就有十余条。后来,他在《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中规划制定了四大铁路系统,其中的西北铁路规划中就包括了现在的包宁铁路。这个计划欲把北方大港和西北各地联系起来,进而连通欧亚。
孙中山希望能够利用铁路来沟通交通不便的西北边疆。然而,孙中山先生的宏伟蓝图也只能是停留在规划阶段。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修建包宁铁路的计划也因此而中止。
二,北洋政府时期的修筑计划与流产
在孙中山规划四大铁路系统之后,西北铁路的勘探工作便开始启动。1916年冬,北洋政府交通部派了高级工程师林竞到绥远、宁夏、甘肃、新疆等四省踏勘线路,并以京绥路为设计南北中三路进入新疆地区的路线。1918年,北洋政府派遣铁路专家绍善闾踏勘绥宁甘新四省铁路,总长2600公里,并绘有踏勘图。
1920年5月,张绥铁路工程已近尾声。京绥铁路管理局长陈世华向交通部呈报筹备接修绥包线,并派员进行勘测。翌年2月,交通部提请北京政府国务会议批准,接修绥包线遂列入国家修建计划,并议定募集国内公债500万元作为修路资费。然因费用缺口甚大,又向日本东亚兴业会社借贷300万日元,绥包段铁路工程得以于当年10月破土开工。
“铁路线路自绥远向西,在大青山南麓与大黑河之间,经毕克齐、察素齐、陶思浩、萨拉齐至包头,计149.6公里。经一年多的修筑,1922年底完竣。1923年元月1日举行通车纪念。由是开始了包头铁路的历史纪元。”(1)
1922年9月,交通总长高恩洪、财政总长罗文干,与比利时营业公司驻华经理陶普施密议借款,以建筑此线为名,订购包头至宁夏路所用材料(包括车头、车辆及铁轨等)。10月2日,高、罗即与比利时公司签订包宁铁路购料合同。该项合同所订材料价总额预定为220万英镑,由比利时公司垫款供给,而由中国政府发行购买八厘国库券330万英镑,由比利时公司发售,作为抵偿上项垫款之用。
“第一批发行国库劵80万英镑,结果22万英镑被挪用军政费,14万镑用于陇海路购买材料,‘其余均已虚耗于利息折扣以及兑换亏损等项之用’。1925年后应付利息和本金未再偿付,到1931年底,比国公司称此项借款本利共积欠105万多英镑。当时只利用兵工建筑了从包头至五原段的土方路基,未铺设钢轨。”(2)
1925年,北京政府交通部发布《铁路建设计划大纲》,提出修建南北纵横六大铁路干线的计划,其中西北铁路干线有二条。其一就是由京绥向西延展至新疆。这一规划对后来西北铁路网的定型影响很大。
1925年,冯玉祥任西北边防督办后,即提出“开发西北之计划,首以交通为利器”的方针,宣布收回西北国道,成立西北汽车运输公司,并计划先行修筑包宁汽车路。为了军事行动的急需,冯玉祥当年即命第八混成旅旅长石友三率部于夏秋间,将包头至宁夏道城(今银川市)的大车道突击整修成简易公路,全长650公里。这是宁夏的第一条汽车道。这条公路的修筑也为修建包宁铁路创造了条件。
1926年春,冯玉祥认为包宁线作为西北交通大动脉甚为重要,曾屡次发函交通总长叶恭绰,请求从速进行施工。叶恭绰也看到修筑该线可以使地方发达的前景,因而令京绥路局迅速组织测量队,详加复勘。冯玉祥“又呈请任命王瑚为包宁铁路督办,打算把包宁间的铁路也修筑起来”。
王瑚(1864—1933),河北定县人,民国政要。民国成立后,历任湖南民政长、江苏省省长、山东省省长。后追随冯玉祥参加北伐。但是王瑚为人清廉不苟,过去曾参劾过交通部,因此交通部表面上对他极表恭敬,而实际上则恨之入骨,处处掣肘;又派俞人风为包宁铁路会办。
俞人凤(1872—?)天津人,曾任京汉铁路管理局局长,铁路财政委员会委员,中东铁路管理局督办,交通部航政司技正。然而王俞两人各不协力,遂无进展。
“当时王瑚对冯玉祥叹息道:‘你派我做这个事,恰好派错人了。’”致使包宁铁路动工。在1926年冯玉祥五原誓师北伐时,王瑚把陆续从交通部领取的数万元修路款项,全数交给了冯玉祥,并对冯玉祥说:“时势如此,铁路尚不知何日始可修成,你且挪此钱为革命之用吧。”为此,冯玉祥感叹道:“我老以为个人的事和国家的事无关,然而结果如此,可见我知道的太少了。人心真是不可解。中国的政事,恐怕大半坏在这个人事的关系上。”(3)
1927年2月8日,杨度任包宁铁路督办。杨度(1875-1931),湖南湘潭人,日本东京弘文学院留学。先后任直鲁联军总参议、安国军总司令部政治讨论委员会专门委员等职。杨度为包宁铁路建筑计划拟定了大纲:首先将包头五原段筑成,再渐次延展至宁夏。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此次动议又付之东流。
三、南京政府时期的修筑设想
1928年8月,国民党完成了北伐,在南京召开全国交通会议,将孙中山实业计划中关于修建西北铁路列为重要议题。政府先后派遣各种考察团前往实地考察,并通过了一系列开发议案。蒙藏委员会在向蒙古会议提出的整顿蒙古交通建设一案中,就有修筑包宁铁路的内容。
1931年,在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交通铁道报告中,提出了重点建设新陇绥远铁路线路。其中包头至宁夏一段拟定先行修筑,由包宁铁路工程局负责办理,估计约需经费6200余万元。当时的报刊也频频报道有关修建包宁铁路的消息,如《盛京时报》1931年1月31日:“自平绥线包头之甘肃省宁夏之新铁道计划已此路完,全线延长一千华里,经费三千万元,预定开始工事后,三年完成。”又如《铁路月刊平汉线》铁路消息第十六期:“铁部包宁铁路调查团现已返京复命,据谈,由包已勘察至临河,共长七百里,约全路之半。现工程局设北平,明年可兴修。”《盛京时报》1931年7月14日新闻的标题是《包宁路明年可兴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