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力教授做客网易谈铁路改革
3月8日
嘉宾:文力 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铁道部运输经济研究所原所长
主题:铁路改革怎么改
时间:3月8日10:00-11:00
[嘉宾介绍]
文力,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经济学博士.在企业从事实际工作达9年,对企业有较强的感性认识。后又长期从事经济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研究领域涉及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垄断与政府规制、经济理论、宏观经济、部门经济、企业制度、基础产业等
[访谈要点]
1.铁道部取消是顺理成章的
·文力: 现在外面也有另外一些说法,说铁道部有可能要取消,我个人认为可以取消.只要真正实现政企分开,铁道部的撤销是顺理成章的.
2.铁路行业高效率的标志之一应该是把铁路职工的收入列入考量
·文力:现在铁路这个行业的工资已经不像一些媒体讲的,铁路行业高工资,已经不是这个状态了。甚至在个别地区,它已经陷到一个低谷里了。
3.春运的票价该高还是低,这是铁路的定性问题.
·文力:就目前而言,铁路既不是完全市场化,也不能完全把它定位为纯粹的公益性,二者兼有。我个人还是认为,春运期间提供各种运输产品,主要还应考虑公益性。
网友:京沪高铁不应该从安徽腹地向北,应该改从苏中苏北腹地向北!!!
文力:这个具体走向我就不好评价了。具体走向,比如是不是有地方政府的考量,技术要求啊,另外高速铁路,因为它可能考虑的沿线覆盖,就不能像一般铁路,一般铁路覆盖的区域越广泛越好,因为它可能是不是对地方经济有一个辐射和拉动的作用。但是高速铁路,我们知道它不用考虑更多的停靠,可能更多考虑在技术上怎样实现它的高速。所以具体在哪一段什么走向,我不好妄加评论。
主持人:现在政府正在开放一些政策,民营资本现在好象也可以进入铁路系统,您觉得民营资本可以进入吗?存在的风险是什么?
文力:民营资本理论上可以进入,另外铁路是一个适合战略投资的部门,虽然它的短期回报可能并不是很高,但是铁路是一个长寿性的行业,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高新企业昙花一现,但是我可以预测,在未来百八十年,中国的铁路肯定不会消亡。所以铁路具有长期投资的价值,这样它就非常适合战略投资者,但是我们说,可能不等于现实,又回到前面的话题,因为现在体制、机制的障碍,就阻碍了 民营资本得劲如,比如铁路运输价格,中央政府严格管制,我作为投资者进来以后连物价都决定不了,请问,因为大家知道,价格既调节供求,又是利润的来源。如果我连价格都掌握不了,我怎么决定我的收益呢?再比如说,目前新的《铁路法》还没有出来,对投资者相关的法律保护还不完善,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怎么敢轻易投进来呢?另外铁路,无论是存量资本还是增量资本,数额非常巨大,我们中国的民营资本,单个资本,我想一下能拿出几十个亿的恐怕还是凤毛麟角,假设你能拿出来几十个亿,往京沪高速投了,京沪高速那么大的存量资本,这几十亿在京沪高速里处于什么位置?在股权里还是一只手。它的增量资本和存量资本都非常巨大。所以作为民营资本就会考虑,拿出几十个亿建一个独立工厂,是不是可以有百分之百的股权,对方几个亿我有几个亿,我就是50%的股权,无论我是绝对控股还是相对控股,我都有绝对发言权,但是你这几十亿拿到铁路来,就淹没在庞大的存量资本里面去了。所以不但要有“非公经济36条”,我觉得那是在宏观上扫除了民营资本进入垄断行业的原则问题解决了,但是具体到每一个部门,尤其铁路这样的部门,还要具体地拿出一些举措,真正能够让民营资本觉得投入到这个领域里是有钱可赚的,是有长期收益的。那么我们看现在为什么响应者寥寥,我在去年《中国新闻周刊》上11月28号也发了一个文章,就是这个问题,所以要解决铁路机制的问题。
主持人:您认为铁路跨越式发展好不好?
文力:铁路跨越式发展长期来看是必要的。它有一个基本判断,中国运能不适合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这样一个基本判断出发,中国铁路确实应该有一个集中发展期,因为在中国历史上,铁路就没有一个集中建设期。我们知道,英国、美国、德国等等,都有一个铁路的集中发展期,但是中国没有。不但没有集中发展期,随着我们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的铁路实际上和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是越来越滞后。
主持人:解放前有,东北的。
文力:东北的铁路是日本人留下的,不能算在我们的发展上。所以中国铁路应该有一个集中的发展期,比如现在提出战略式发展,跨越式发展,应该说从决策上来说,这个决策是对的,但是怎么发展,要解决这个问题,是依赖我们自己的技术,还是大规模引进?资金是依靠国家投入还是多方筹集资金?这些具体问题,倒是需要讨论的。
主持人:现在有很多铁路内部职工子女也在讨论这个问题,“该不该继续接班进入铁路系统延续下去,还是抛弃低工资自己闯荡?”
文力:我觉得这是你自己的抉择了,如果你认为在铁路有很多资源可以利用,你就可以在铁路上工作。如果你从经济上考量,当然我对铁路未来的预期还是很好的,从它的各种优势,从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关系等等,我对铁路还是看好的,虽然我出铁路了,但是我对铁路还是很有感情的。所以这个问题,我个人不好给你直接作出决策,我只能说这是一个个人在市场当中选择的问题。
主持人:接着刚才的问题,民营资本进入后,怎么和国家机制接轨,怎么节省资金呢?
文力:内部清算需要改啊,现在民营资本要进来,你还要把人家的收入拿到铁道部,然后按照什么系数给你返还,我想民营资本就不会进入了。所以随着新的增量资本,更多由民营资本进入了,那么你这个清算体制必然要改,要真正让收入真实化,让民营企业投资以后能够从市场当中拿到真实的回报。要改,可能要改,你再延续这种体制,挣钱以后交给铁道部,你想民营资本怎么能同意这种体制呢?自己挣点儿钱都控制不了。
主持人: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再问最后一个问题。关于京沪线的问题,有的网友在关心京沪线使用的技术,还有的网友关心京沪无论是客运还是货运一直是处于饱和状态,为什么还要开直达车,直达车上座率是多少?为什么还要浪费资源?
文力:我过去也有一个总体判断,在目前的情况下,货运越快,客车的效率就会损失越多,但是目前我们毕竟是客货混行,这个矛盾,只有有赖于我们把客运专线修起来以后才能解决。至于开那么多Z字头的火车,还是回到刚才的话题,铁路目前客货混行,不能独立的情况下怎么办呢?就是更好地研究市场,开设更多适应市场的列车,这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主持人:但是关于采用京沪的技术您有什么看法?
文力:我觉得使用轮轨更适合国家目前的铁路网,比如你孤零零地搞一个磁悬浮,它的兼容性在哪儿?就没有什么兼容性嘛,另外这种技术目前还不成熟,我们不能把我们国家的商业运营作为人家的试验运营场。以后的进一步发展,留给更聪明的后人吧。目前我们的轮轨技术更成熟,另外我一再强调,提速不是目的,是手段,就是一种技术。如果它和经济上不能取得一个平衡,再好的技术不能转为实际的市场运营,这在德国等一些发达国家都有一些教训,技术非常好,但是从它的经济评价,从它最后公众能不能接受,最后搞磁悬浮列车,建设成本如此之高,带来了运营上的高成本,最终又把这个成本转给旅客,它能不能适应市场?这都是我们要考量的问题。 |
2006-9-24 17:47: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