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载:铁路提速代替不了改革
我国首批“和谐”型国产化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在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正式下线,并交付使用。它们将成为明年4月18日第六次全国铁路大提速的货运主打机型
昨日上午,广深铁路14对始发列车停运,两趟列车中途返回,部分列车晚点,数千名旅客滞留东站,全线受影响乘客近万人。广铁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停运是施工延点所致。但奇怪的是,列车停运,车票照卖。(南方新闻网12月9日)
车辆停运,售票依旧;数千旅客滞留在车站几个小时,没有人出来不用说安抚哪怕只是解释一声。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作为企业,恐怕谁都不敢以这种傲慢无礼、衙门习气的态度对待“上帝”——但铁路部门就敢,铁老大就是铁老大。其实,这仅是铁路部门问题积重难返,矛盾根深蒂固的一个缩影,也折射出铁路部门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一种心态。铁路部门,不要只顾忙着“提速”了,一俊并不能遮百丑,别以“提速”替改革。
铁路部门近年来热衷于“提速”,欲把火车打造成飞机。岂不知速度是把“双刃剑”,在给大城市少数人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给中小城市的大多数普通群众带来的只是慢速和等待。这种以损害大多数人利益而满足少部分人需求的“提速”,其负面效应日益显现,铁路部门应该心知肚明。如果不把“提速”当作“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那就应该拿出胆识和勇气来,花大力气进行全方位、深层次改革。市场经济的浪潮已经席卷各个行业、各个角落、各个方面,集政企不分、官商一体的铁路部门,还要抱守残缺、因循守旧到何时?
近年来铁路部门接连爆发惊天大案,不能不说和现行铁路体制、机制有关。兰州铁路分局以总会计师张宁为首的6名“蛀虫”,利用手中的权利吃拿卡要,非法收受或索取他人钱财2300万元。济南铁路分局利用铁路资源大搞垄断经营,以多经部门为平台,以延伸服务为幌子,强行向企业和货主乱收费,终于东窗事发,近百名工作人员纷纷落网,行贿受贿案值高达数千万元。武汉铁路分局副局长刘志祥从站长到副局长短短6年时间,就能够敛财四五千万元,似乎也只有在铁路部门才这样“如鱼得水”。一个刘志祥受到法律制裁,那是他咎由自取;一批大大小小的“蛀虫”被绳之以法,那是他们的必然下场。只是促使他们产生腐败和堕落的土壤以及温床依然故我,不堵塞体制上的“黑洞”,不铲却机制上的“毒瘤”,不革除管理上的弊端,任其这样官商不分、垄断经营下去,不出现兰州局窝案、济南局问题、刘志祥式的人物,反倒不正常了。
如果说这些深层次的问题解决要假以时日的话,那些显而易见的具体事情,只须稍加改革,就能马上凑效。比如服务质量的改进,给列车员的面孔加加温,给餐车里的饭菜降降价,给茶水炉里的水烧烧开,给行动不便的老人提提包……应该不难做倒。非不能也,而不为也。为何不为?缺乏刚性的管理规定和配套的改革措施罢了。《光明日报》报道的一件事情颇具代表性。报道说,几位北京学者应邀到辽宁盘锦参加活动,在北京站买票时,被告知只能买到沟帮子站。问为何车到盘锦而又不卖票时,回答说“上车补票”。几位学者在车上要求补票时,车长不耐烦地说“下车补票”。因担心睡过站,学者请列车员叫醒,列车员扔过来一句“自己醒着点吧”。车到盘锦,出站口一片漆黑。问检票员为啥不开灯,说是开关坏了。问为什么不修,回答说那不关我的事。“那不耽误检票吗”,“看不见就不检”。铁路部门员工的这种意识和行为,其思想和境界,丧失了国有企业“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以路为家”的道德要求,也比不上竞争性行业在“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规章制度约束下的员工敬业精神。
火车提不提速,事小;铁路改不改革,事大。决不能用提速掩盖矛盾,替代改革。至少,一边提速,一边改革,用提速去影响改革,支持改革,推动改革。 |
2006-12-11 21:27: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