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载:技术创新推动铁路第六次大提速
铁路被公认为最安全、最可靠的出行方式。随着近年来铁路的多次提速,速度将达到200公里/小时。在第六次大提速新闻发布会上,铁道部表示:技术装备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能够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铁路部门高度重视技术装备的可靠性,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掌握了既有线时速200公里及以上提速改造的成套技术,取得了8个方面26项技术创新成果。
铁路提速实质是铁路企业技术发展的“换代”,这种换代主要是在原有技术上的创新,是对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加快铁路技术创新,大幅提升铁路技术装备水平,推动我国铁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而且对全社会增强自主创新意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铁路是许多技术的综合集成,加快铁路技术创新,提高铁路产品技术含量和水平,可以直接带动我国机械制造、工业材料、电子信息等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促进民族工业的振兴和发展。在第六次大提速中,铁路的技术创新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设备技术自主创新 。铁路系统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坚持自主创新的信念,时速2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和交流传动大功率机车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国产化工作,取得重大成果,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CRH系列国产化动车组陆续下线。这次推出时速200到250公里的动车组在引进消化创新的基础上,在九大关键技术上有创新:集成创新、牵引技术、交流传动技术、制动技术、车体技术、转向架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等。举个例子,如制动技术,我们知道,高速列车的制动技术涉及到行车安全,铁路现在采用的制动是再生制动,列车在250公里实施制动以后,从200公里降到90公里左右,完全是靠电机反向旋转,利用列车巨大的惯性产生电能再往上铺垫。这段是没有任何机械磨损的,是非常绿色、环保的,只有当列车的速度降到90公里以下以后,才开始实施第二阶段的机械制动。200公里的列车制动距离小于2000米,完全达到世界的先进水平。再举个例子,如网络技术,众所周知,在动车组上为旅客提供了大量的设施是要靠计算机控制的,整个列车实行了两级网络,列车网络和车辆网络,对全列车所有设备进行监控、控制。总之,按照胡亚军部长的话讲:中国人已经掌握了时速200公里以上动车组的核心的九大技术,铁路动车组的国产化率达到了75%以上,在核心技术上实现了全面创新的目标。
既有线提速技术不断完善 。第五次提速实现了主要干线的运行速度要提高到每小时160公里以上,而要在明年实现的第六次大提速将是在一些主要的区段上实现每小时200公里的运行速度。根据铁路第六次大提速的需要,相关技术标准和规章制度修订工作基本完成。按照时速200公里的提速要求,颁布了新版《技规》,制定了时速200公里提速线路技术管理暂行办法,颁布了既有线提速200公里技术条件,完善了线路养护维修和牵引供电、列控设备的运用维护标准和办法,制定了动车组运用检修技术标准,以及相关行车组织办法,为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提供了制度保证。
据悉,完善后的提速技术,首次实现了200―250km/h动车组、80―120km/h货物列车和25吨双层集装箱共线运行;并且首次实现了旅客列车追踪间隔5分钟。经过全国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牵引试验,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就是,通过对既有线实施改造,将列车时速提高至200公里技术可行、安全可控,可满足时速200公里动车组、时速120公里货物列车和25t轴重双层集装箱列车共线运行,标志着我国既有线提速技术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已经掌握了既有线时速200公里提速系统成套技术。
先进的信息技术保障体系。提速以后,新型动车组车所承载的信息将远远大于传统列车。在运输高峰时期,信息系统对科学组织运力、合理调度指挥、充分发挥运能等,具有关键作用。这次第六次大提速,通过自主研发、集成创新研制的CTCS2列控系统和CTC调度集中指挥系统,以及在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GSM—R技术平台上,自主研发的机车综合无线通信系统,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为第六次大面积提速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还有钢轨焊接技术,新型的技术道岔,公网的受理技术,CDCS2内控系统,TDCS列车调度指挥系统和CTC分散治理式调度指挥系统、GSR专用移动数字通讯系统,这些创新成果的取得标志着中国铁路既有线提速改造技术水平已经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铁路信息化建设在技术上让人欣慰,在应用上让人期待,有这样先进的信息技术作保障,大众更期待明年的铁路第六次大提速的到来。
走技术创新之路,是铁路跨越式发展的两条主线之一,是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样也是铁路每一次大提速的“基础硬件”。而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将以技术创新的巨大推动力,把我国自主创新和国际引进的铁路最新技术成果展示在公众面前。
[ 本帖最后由 京局京段 于 2006-12-31 21:05 编辑 ] |
2006-12-31 21:0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