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媒体评论:质疑是公民的权利 释疑是政府的义务 南方都市报

5
回复
942
查看
[ 复制链接 ]
  春运临近尾声,各方压力缓和,于刚刚过去的冰雪灾害与滞留事故,恰是及时检视的时刻。昨天下午,铁路部发言人王勇平接受媒体访问,谈及春运期间广州地区的旅客疏运工作,特别回应了广州市政协副主席郭锡龄对铁道部的批评。虽是据理力争,却也针锋相对,批驳之势急切凌厉,回应之心反而淡薄。熟知惯常的言辞句式语气,不免要从这番严辞厉句的机构发言中,看出今日批评的际遇,作一番如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遐想。

  郭锡龄所说,无非意指铁道部应该为广州地区旅客滞留负责,至少是负部分的责任。而郭的质疑,不过是以政协副主席的身份,说出了民间普遍存在的疑问。疑问的存在,是以释疑的不及时、不主动、不公开为前提的。公众疑问的真实与否根本无须追责,而释疑的姗姗来迟却正是机构失责的反证。大灾大难过后,公开讨论谁要负责,谁要挨罚,本是正常的公共生活,也是必要的社会情绪出口,就像公开宣传谁应该得表扬,什么机构应该授奖一样,是一个公共事件完整的正负两面。这个道理本来浅显,只是落实到政府机构的奖优罚劣之上,便无来由地敏感起来,使得可能从灾害中增进的全民经验,也一并敷衍塞责过去。这种状况,无疑要令民众心痛而不忍见。

  铁道部发言人称,郭副主席所言既违背事实又违背常识。这样的语句,用于科学辩论是可以的,用于回应公民的质疑,却是十分的不妥。铁道部作为国家铁路管理和运营的唯一机构,一手掌握铁路系统的所有信息,这是作为普通公民的郭锡龄不可能占有的。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更为关键的是,这种公共机构与个人的能力不对称,使得质疑成为公民的天然权利,而不必受制于事实的绝对准确。事实与常识,衡量的只是权利行使水平的高低,却丝毫无损权利行使的正当。如果以违背事实和常识的认定,来否定郭锡龄批评与质疑的权利,这种逻辑是站不住脚的。

  而事实上,对公开批评的不适应已成今天公共机构的痼疾,对质疑权利的不自信构成了公众情绪的严重压迫。而当发言人王勇平质问,“当广大铁路干部职工和广州地区人民群众并肩战斗、奋起抗灾、共渡难关的时候,郭副主席身在何方?”这样的发问,近乎要以道德优势取消郭锡龄的批评资格。

  铁道部发言人的批驳表态,在网上迅速为更汹涌的批评浪潮所反噬。抛开郭锡龄言论的事实依据不论,郭锡龄所遇到的极不对等的机构批驳,变形成为让批评者感到紧张的威压信号,构成公众行使批评与质疑权利时要自觉弱势的鲜明印象。铁道部发言人的所谓回应,流露出对社会批评的极为敏感与不适应,更在不经意间传达了对正当质疑的无礼棒喝。一家政府机构的公开发言,给公众造成如此的社会观感,是相当失责和没有风度的。

  总理温家宝曾在冰雪灾害肆虐时到达重灾区江西,他说:灾害使我们损失了一些东西,但这是暂时的;灾害使我们得到了许多东西,这却是持久的。总理所言,同样不过是“吃一堑、长一智”这样朴实浅显的道理,放在风雪中坚持的个人身上,得到的是信心、勇气和力量,放在社会生活的公共领域,得到的就是反思、改正和进步。这就使得在面对灾害时,一个社会敢言无忌的反思与众志成城的抗击具有了同等重要的意义。

  刚刚过去的这场灾害,既使全社会真的相信皆由天灾而起,也自然还有公共事务的不足之处可堪追问。完全没有缺点暴露、机制反思的灾后重建工作,是极不正常的,也是违背事实和违背常识的。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说,抗击冰灾、成功疏运的壮举,是各界齐心努力所达成的,理应倍加珍惜。而今日难得的批评局面,复苏的质疑精神,萌芽的公民权利,渐进的公共探讨,在不在这理应倍加珍惜之列呢?
2008-2-20 11:06:52
无论质疑还是释疑,让大众真正了解此事,是唯一目的。
其他貌似没必要争下去
2008-2-20 15:58:39

使用道具 举报

原帖由 京局津段1478 于 2008-2-20 15:58 发表
无论质疑还是释疑,让大众真正了解此事,是唯一目的。
其他貌似没必要争下去

质疑和释疑本来这是个很正常的事,特别是在法制化和政治民主的前提下。但是有些部门就是这么怪!
2008-2-22 13:12:45

使用道具 举报

铁道部更像是个流氓 ,别的我就不说什么了。
2008-2-22 13:40:35

使用道具 举报

没必要说得这么不留面子,但是气急败坏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王勇平他发言了,代表的是铁道部。他一个人的不冷静会让人家觉得,铁道部不冷静。为什么不冷静?有人会继续追问下去。
这样对铁道部很不利,明明有理,还是被骂。
所以还是要注意方式方法,王勇平的发言不止是说给郭主席听的,更是说给13亿中国人民听得,说给全世界听得。所以,要注意影响,要注意形象。。。。。
2008-2-22 14:10:19

使用道具 举报

原帖由 京局津段1478 于 2008-2-22 14:10 发表
没必要说得这么不留面子,但是气急败坏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王勇平他发言了,代表的是铁道部。他一个人的不冷静会让人家觉得,铁道部不冷静。为什么不冷静?有人会继续追问下去。
这样对铁道部很不利,明明有理,还是被骂。
所以还是要注意方式方法,王勇平的发言不止是说给郭主席听的,更是说给13亿中国人民听得,说给全世界听得。所以,要注意影响,要注意形象。。。。。


王勇平先生表面是代表铁道部发言,但是可能代表的不仅仅是铁道部的态度。这是我一贯的感觉。当然这个感觉可能是错误的,这个要等若干月以后,从王勇平先生的仕途升迁变化上才能明白。我的这一感觉,并未得到多数人的认可,也遭到了一些资深人士的否定,但是我还是说出来了,因为这就是我的直觉,呵呵。希望大家不要就此再做争论,我已经说了,我的感觉,不见得就是正确的。

有朋友对我说,王勇平先生此次是被人利用了,可能是这样的。但是到底“指使”他做这样表述的是哪里?大家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有一点,咄咄逼人的气势,应该不是王勇平先生个人的意气用事,是否是铁道部领导意气用事,我还是保留态度。

貌似,在整个抗灾过程中,铁道部的表现,相对于交通部、国家电网等部门是比较好的,上面应该很清楚……
2008-2-22 14:52:59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