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岁月之车

20
回复
5494
查看
[ 复制链接 ]
我本来以为我上一篇“残存的青春”就是我在北京网的告别帖了
没想到这么会儿工夫又被人拉出去了
回来以后继续写游记呗

我一般写东西的习惯是找个长段时间一气写完
然后改要改上好久,每天扫一遍地那么改
一般也不会大动,就是查缺补漏
但是现在没时间了,周末这个网站就停服了
所以我也就凑合写,大家也就凑合看

然后这篇东西又一次刷新了我个人的外出时间/游记字数的投入产出比
依然字多,没空的慎入

这篇东西加上上一篇加起来字数能到一万六了
20篇高考作文的量
而我都写完了这些东西也没有那种“绞尽脑汁理屈词穷”的感觉
其实真正认真为自己写过东西的人
不论长短,都能明白这两者的区别
所以我一个从小到大写作文一直很费劲的人
在高中校刊上发过两篇文

最近风头紧,照片还是20权限
2015-12-7 23:51:03
    一个车迷朋友说他认识的几个人想自己做火车模型,他自己也加入了这个“组织”,和他们一起搞数据建模。朋友拉我也进去,并且允诺如果我能搞出有用的东西也一样拿津贴。我答应了可以帮忙,但是拿报酬的事情先别提,我不一定有闲心真的做出东西来。
    但他们现在的目标是8K。
    这个“组织”正在面对最关键的问题是:车体其他结构都可以通过照片看得很明了,需要的数据也差不多都从资料里搜到了,唯独车底部分还是一片盲区,但是做模型不能不考虑车底。
    想要找真车爬上去量数据,只是缺个人带路顺便搞点测量工具外加搭把手,这个忙我还是很轻松就可以帮的。三个人就这样走在通往丰台电力机务段的路上,因为只有这个地方能钻地沟。所幸据消息目前还有20台左右的8K依然活着,即使悲观估计也有10台左右,而且据稍微更可靠一点的消息说,这一天有车停在大车间里,车间里就有地沟。
    只要我们能进得去。
    我算是在洞庙河被教训惨了。但是也没办法,带头那人说起他小时候,在他家乡的火车站,你凑到货场边上去,调车员没准都会主动过来问你要去哪里,然后把你该扒上去的那列货车指给你看。那个年代火车票的价钱依然是一笔大花销,所以扒货车的人还是有一定的数量的。
    他说他小时候看火车都看腻了,他所在的城市被编组站占去了三成多市域面积,其余部分也被铁轨切割得四分五裂。那时候那里的小男孩都爱看火车,但是大概到幼儿园或者小学,兴趣逐渐也就淡了。如果不是这次要做模型,他也不一定会再来近距离接触火车。
    突然觉得自己迷火车迷了这么多年,大概从三五岁起,一直到今天,也真是不容易。但是时代确实变了,小时候无遮无拦的丰台西站早就一样被铁栅栏围得严严实实了。
    那时候还是爸爸领着自己来这里看货列解体,看调机推峰,看调车员拿着作业单很利索地隔几辆车摘开一对车钩和风管,看解体后的车厢顺着轨道加速脱离,看道岔干脆敏捷的动作,看减速器的钳夹合拢松开。偶尔还能看到调机下到调车场里面去牵几辆车上来再重新溜下去,也能看到禁止溜放的不容易见到的机车车辆被推到一边专门的线路。我也是在这条线上生来至今唯一一次和活的东风7D打了个照面。
    我对火车很好奇,调车员对我也很好奇,一个毛头小孩站在这个地方饶有兴致地看火车确实稀奇。但是我们之间从来很少相互过问,他们有自己的职责要完成。
    我记得上一次站在这个驼峰上的时候,调车员手里的作业单已经变成了线路边的一块大屏幕。推峰的机车似乎还是那些,货车厢即使变了我可能也记不住。我甚至记不得这个“上一次”是什么时候了,我也不能确定还会不会有下一次。
    但是今天我们是直奔着8K来的,再不来,或许就是一辈子了。这也是为什么就算他们不求我帮忙我也很可能会求他们带着我,因为他们说有一个联系人可以带我们进到机务段里面去。
    但是不凑巧的是联系人今天有事来不了,他给我们发了地图,告诉我们遇到盘问就拿着预先准备好的电脑建模的图片解释清楚。但我们没有一个人心里有底,带头的人是坐了半宿卧铺才赶来北京的,他也一样没底,但是既然已经来了,只能硬着头皮上。
    机务段大门的位置我还是记得的,即使上一次见到这座大门是不知多少年前,即使我从没踏入过这扇大门。如果说这边是台段,那么丰段我至少还进去过,虽然每次都是走早已消失的当时的后门进去。
    大门正对着的那面墙早已刷上了六代毛号的照片,还有最新的标语。但我们不是奔着标语来的,只是站在标语下面踌躇了许久。半晌,只见穿着随意的人偶尔进出,骑车的连车都懒得下,就径直骑进去,门口传达室里也没看见人。但是我们这身装束怎么看也还是小孩,不像在段里工作生活的样子,但是既然已经来了,只能硬着头皮上。
    我们就这样故作随意地走了进去。
    什么也没有发生,没有门卫出来阻拦,没有路人凑近盘问,只有墙上的大幅机务段地图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地图还是新换的,因为在机务段简介里整备车型那一行,几种和谐已经占据了大半江山。
    机务段给我的好感在于它里面没有政绩工程面子工程需要的装饰用的累赘空间,进门正对着就是车间,虽然确实显得局促,但这里不是天安门,要空间没用。机务段整体呈南北方向狭长分布,大门向东。看地图我们面对的这一排车间是一个大组,南边通线路;西面还有一大组车间,南北都有线路通出来。凭着一种似乎是有线路的地方不是正门的直觉,领头人带着我们往北走,反正就这点地方,走错了也无所谓。
    绕到车间北面发现还真就进不去,领头这位把我们面前的场景拍下来给那个没有出面的联系人发了过去,干等着他回复指路也不是办法,我们就继续往西走。
    于是就看见了不知是干什么用的停车场里停着两组连挂在一起的8K。
    那显然不是废线,上面还有接触网,而且紧挨着停的就是和谐,这两组车应该还在运用。离我们更近的地方一段轨道上摆着一排轮对,我们就先凑了过去。
    那二位不知已经和8K打过多少次交道,或者至少已经和8K的图纸打过不少交道了,反正他俩一眼就认出来这个挂在轮对上的轴头结构就是8K上面拆下来的。我只是认得出来轴箱和弹簧座拉杆座什么的东西,但是毕竟没有详细研究过8K,也无从判断。这会儿他俩已经掏出工具开始测量记录了,其实就是卷尺加手机,摆个位置读个数拍张照,倒确实是比用纸笔干画半天画不明白要强多了。
    我记得蒸汽机车动轮上那鲜亮醒目的红色,如血液一般的鲜红似乎凝聚了机车的生命在里面。这些轮对的外侧面同样是红色,是血液凝固之后的暗红。踏面和传动大齿轮早已锈得不成样子,涂了漆的其他部位虽然没有生锈,但是颜色都很暗淡。为了看清抱轴承部分的结构,我们试着转动轴套,出乎意料地不费力,还差点把半个轴套里积攒的雪水一并倒出来。在一大片韶山都在用滑动抱轴承的年代这个货机装上了滚动抱轴承也不简单。轴头那个结构也很轻松就能晃动,其实有点难以想象让这么大一个零件动起来是一件如此容易的事,而且还是在长期没有维保的情况下。突然觉得造火车这件事,说简单真是简单,五大三粗,比搞航天飞机纳米技术什么的容易多了;说难也真是难,一台机车三十年寿命里不知要绕地球跑多少圈,而绕过圈以后的这些部件在拆下来许久之后还能活动自如,再想想家里的自行车三天两头地坏,心生感慨。
    能称得上大国重器的,不只有光鲜亮丽的和谐号。
    玩够了轮对我们起身向那两组真实的机车走过去。从转向架上的粉笔印记可以看出这两组车确实还在运用,司机室的前风挡玻璃和侧窗都擦得很干净,带着各自机车编号的铁鞋也插在轮对内侧的轨面上。
    回想自己的经历,除了在博物馆里,我似乎看着8K从小看到大,却是在今天才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接触活着的8K。
    今天来这里主要还是为了量数据,但是那主要是他俩要干的事,我只是个带道的兼拎包的兼打杂的。看着他俩对着排障器转向架不停地照相,感觉很多时候很多人缺的就是这种态度,做事情要做得足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他们也说起做模型这件事直接交给厂家是没办法放心的,必须得派人看着,否则厂家就是会糊弄事。车下面明面的部分量了个差不多,带头那位已经按捺不住要往车底下钻了。下面能够得到的牵引杆什么的也被量了一通,变压器底下实在是钻不进去,等着待会儿钻地沟。
    来之前我确实是低估了机车这个东西的尺寸量级,他说要我带上三角板,确定直角方便,我就把高中数学那套三角板带来了,工程制图工具包懒得从学校往家背。结果爬上机车才知道这些三角板在它面前显得多么渺小。用倒是凑合着也能用,那个渺小的量角器还帮上了大忙。
    仔细端详机车的前脸就感觉出了法国人传说中的浪漫果然在重型工业产品上面也有体现:照片上根本看不出来,甚至不离近了都看不出来这车的前脸不是一个平面,是有弧度的。司机室两块玻璃虽然分别是平的,但中间也成一个角度,有个凸出来的棱角。就是这样的小细节让人感觉到机车这种东西也是有温度的,而从功能上我想不出这个弧度存在的必要性。
    但是法国人简直“懒”啊,我们量了那么多数据几乎都是整五整十的数啊,连角度都是整120度,雨刷器都是整半米长,能把一个机车的设计处理得这么圆整,真是“懒”出艺术了。我在想如果是法国人发明的火车,标准轨轨距是不是早就不是今天这个数了。顺带,车钩上打着美国的AAR标记,不知道为什么。
    机车的司机室宽敞整洁,但是操纵台上的设备已经明显显得过时了。而三十年前,这些设备代表着当时的先进生产力,也正是这些今天看起来落后的设备,构成了当下韶山家族血脉的源头之一。
    8K车体的设计像和谐一样的简洁,侧墙只在末端有一个通风百叶窗。设备应该都是从车顶吊装的。亮橙色配白饰带的涂装在今天也不显得俗套,尤其是与和谐相比。但是侧墙的蒙皮由于日久天长已经变形了,对着阳光能够隐约看出来侧墙骨架的桁架走向。
    带头人爬上了两组机车连挂处中间那个地方,那里也相对好爬,而且正好可以整个人两只脚踩在两台车前脸的铁格栅上。测量过想要的数据之后,身体呈人字形张开的他要求我们在地面上给他拍照。
    作为一个没有在北京定居的车迷,这或许是他这辈子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这种机车上摆这种姿势了。
    但是我莫名地不想拍照,我手头有一个为不时之需准备的相机,但是我不想拍照——最后的日子已经来了,能多看一眼是一眼吧,多看看是最重要的,干嘛要忙着拍照啊,照片网上一搜一大把啊——我不知道今生还有没有下一次机会再见到这些活着的机车。
    亲手触摸着这台机车冰冷而苍老的皮肤,那不知涂刷过多少次的漆料上无数细密的皲裂纹路清晰可见,灰尘油渍和锈迹间断地填充在其中。我想起了老工人那沧桑的双手,或许在他们的生命余下的时间里不会有人再来为他们做美容了,他们就这样和我们一样地老去了。站在司机室门下的踏板上,手握着不知被多少大车紧握过的扶手,我没有戴手套,冷冰冰的扶手在我的体温的作用下逐渐变得温暖。我知道我的体温与这机车工作时自己能够产生的体温相比微不足道,我也知道能够为他注入生命的是二十五千伏的高压而不是我。他这一辈子走过那么多路,见过那么多人,经历过那么多事,我这几分钟的存在或许在他的生命里留不下任何印记,但毕竟是他与他们一直陪伴着我成长。现今我所能见到的大部分机车年龄都比我小得多,然而即使机车只有三十年的寿命,从时间的绝对数量上我也必须要尊称他为长辈。可是他们真的老了啊,真的就要告别我了啊。亲眼见证着一代车迷成长起来的他们,用自己最后的生命,拉开了新时代的帷幕。
2015-12-7 23:52:12

使用道具 举报

    而新的时代就在他们眼前,紧挨着8K的位置就是一台1000系和谐电2。我们从这台和谐边上走过,不用刻意观察就可以发现这台车无论是材料还是制造工艺明显和8K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线路边上有一个小一些的车间,透过车间窗户可以看到被油漆得锃光瓦亮的8K-001静静地停在那里。丰段自己的收藏品里又多了一台机车,有一个机务段能在遍地和谐的今天耗费这些成本执着于自己的收藏,实属不易。铁路人也是需要文化认同感的。
    向南走绕过这座车间,往西可以看到机务段的西墙。墙边有一块单圈出来的地方,摆着几台受电弓,几个转向架构架,都是从8K上面拆下来的。还有一大堆各式各样的辅机,码了好几排,看不懂分别都是干什么用的,但从它们统一的白色调上看,也都是从8K上拆下来的。
    墙外就是编组站的出发场,有一台8K升着弓停在那里。
    熟悉的笛声再一次响起,悠扬的通风机的嗡鸣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
    8K的声音在附近几种机车中非常好辨认,它们的汽笛声是独特的,通风机的声音也不像韶山4那样高亢,又比和谐厚重得多。
    小时候在门头沟山区的铁路线上,这几乎是我唯一能听到的声音。如果没记错的话,我第一次见到8K是在三家店铁路医院二层楼的阳台上。爸爸去医院里检修设备,就把我放在楼上阳台看火车。而且他去那里干活不止一次,很多时候就带着我一起去。于是在这之后,我们一家有空的时候就经常专程跑去一号桥看火车。也正好我当时住在玉泉路一带,去门头沟很方便,我记得那个年代的921路公交车,坐到大峪,然后找一辆黑出租把我们拉到桥头。
    几乎每次上桥,我和爸爸都是从南侧的护坡像爬山一样地直接爬上去。那个坡度挺大,但是石头从来不打滑。爬了多少年之后,我们才发现北坡是有台阶的。
    爬上去之后我们就站在桥头那个狭小的空间里等着火车来。那时候我还不知道手台为何物,但是也不需要手台,因为丰沙线的繁忙程度永远不会让我想看火车的愿望落空。我记不得那时候的客车都用什么机车来牵,相对于货车来说客车的数量也太少。
    而那时候的丰沙线,是8K的天下。
    不知多少次,我看着水库对面机车的前照灯若隐若现,看着一号桥笔直的铁轨远端那个亮点渐渐清晰,看着这个模糊的斑块在视野中逐渐放大,看着那一抹亮橙色越来越鲜艳,看着这身披圣衣的战士以排山倒海之势碾压过我面前的钢轨,看着他身后一辆又一辆颜色单调的货车循环往复,看着这列车毫无迟疑地绝尘而去,看着列尾那组轮对踏面上的反光点隐没在不远处的隧道之中。
    嘹亮的汽笛,通风机的呼啸,轮对撞击轨缝有节奏的铿锵。
    那时候对速度还没有概念的我只知道有一个速度标尺是每小时120公里,所以我理所应当地以为给我带来如此震撼的列车就是在以这个速度在奔跑,长大后才知道丰沙线的限速只有这个数值的一半出头,但这并不影响这些列车在我心中的英姿。不过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猜了那么多年ND4的“ND”是什么意思,却没有想过8K这个“8K”是什么意思。
    而如今面前这台8K,只是在货场里挪动了几步,通风机的声音就逐渐黯淡了下去,过了一会儿受电弓也降下来了。
    我一直想要有机会伴着这样的声音入睡,但这已经不再可能。
    我住在西信号对面铁路边的大院里的时候,独自一人睡在面朝南正对铁路的房间,爸妈睡在朝北的房间。他们在朝南的房间里睡不着,因为夜里火车的声音太吵。但是我从来都在那间屋子里睡懒觉。
    只是西信号这边一般不会有8K开过来。
    我一个同学说他们有一次去十渡玩,不巧晚上住宿的房子就在铁路边上,一宿基本上没睡,一会儿过去一个和谐内5,这玩意可是出了名地吵。我倒是想在丰沙线边上找一间这样的房子住一晚,但是现在即使有也来不及了。
    有些事情,现在不做,或许也是一辈子了。
    半晌,这台8K没有什么动作,我们只得折回来往南走。这折回来以后已经从北面绕过了那两座我们本来想进去的最大的车间。道路和车间还隔着几条停着车的线路,大部分都是不同型号的和谐。
    我也是第一次凑近了看这些和谐,这会儿领头人才明白过来为什么有一家模型厂要做和谐电3B,因为这玩意的转向架结构简单到令人发指,构架基本就是一根笔直的侧梁加三个拉杆座,没了。这是单拉杆定位的轴箱,还是轮盘制动,这构架上当然没有累赘东西,顶多多出几个不碍事的油压减震器支点。隔壁的和谐电2B都比它要复杂,人家好歹是双拉杆定位。不过3B这个排障器看着真是瘆人,这除雪铲一样的结构不知道是干嘛用的,国内也下不了这么大的雪啊,要是真下了,排障器那点高度也不顶事啊。
    领头人还是挺高兴能见到这么多不同的机车,他家那里只有和谐电1B和1C。其实认真看一看会发现和谐系列机车的单纯外形真的不难看,但是我想不出比现在这个更毁车的涂装了。这就好像是把时间倒退几十年,脸蛋再美身材再好的女孩,衣服和发型都被标准化了,也就没那么多看头了。而且这个标准还是令人发指而不是赏心悦目的标准,空姐高姐一样标准化,但是她们看起来就是很美。
    绕过这些机车,我们看到了靠西这座车间的南大门。几扇有线路通进去的大门都是敞开的。高大的车间里只有一台机车,也是和谐电2B,整个车间显得很空旷。这个时候,冬日下午的斜阳透过车间高大的侧窗打在车身侧墙上,将窗框格栅的影子印在车体上,与凹凸有致的侧墙交织在一起。一切都很安静,但是在这个瞬间,大工业时代的那种力量美与归属感一下子迸发了出来,淋漓尽致。
    车间外面正对着停了好几排和谐,中间夹着一组8K。我们正因为车间里面没有8K而失望,这时候突然发现车间外面的线路下面也挖了地沟,这组8K正好停在地沟上面。周围穿着制服的人不时走过,但也没有谁来过问,带头人放下包装上广角镜头准备往下爬了。
    这时候才从边上的小房子后面冒出一个人冲我们喊:“小伙子你们干吗呢?”
    领头人赶快又爬上来,过去把事情解释清楚,那个人抬头看了看这台8K,我们都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没通电,你们下去吧。”
    这态度友好得简直吓到我了。难道是这里的人之前见车迷见得太多了?我们往下爬的当间,周围又聚过来几个人,都穿着制服,交头接耳,听得出他们是在议论我们,但听不清具体内容。我们对8K很好奇,他们对我们也很好奇。
    在地沟里抬头看8K,肯定是我长这么大第一次。丰段停救援列那地方的地沟我下去过,但是没往车底下钻。从仰望的角度,能看到北京并不湛蓝的天空,还有8K暗淡的苍老的但依然难掩英俊的面庞。机车的视角永远都锁定在正前方,他们从没有机会抬头看天,但如果有这个机会,我想8K应该庆幸他们所处的时代,天空大部分时间还是它本应有的颜色。
    以前会对火车底下长什么样很好奇,但是现在懂得多了,知道车底无非也就是那么几个结构,拍照主要是他们的事,冬天衣服穿得也多,我就没有往里钻得太深。看着带头人躺在地上举着相机拍,感叹这个人真是敬业,当然他也不忘让另一个人给他拍“工作照”,说是这种照片的宣传意义会很大,我觉得也是。
    上来之后边上这群人开始和我们调侃起来,他们指着这台8K紧挨着司机室的侧墙上锈蚀最严重的地方,说那是因为大车长年在那里小便才把铁皮锈穿了。
    在北边爬那两台8K的时候我就跟带头人这么说过,那两组车同样的部位也有相似的锈蚀。那两个人都不信,还分析了半天这么严重的形变应该是因为车体受力不合理。实际上我钻下去看了,车底架的枕梁根本不在那个位置上。但是我当初听到这个说法也是当段子来听的,没打算认真,现在机务段的人亲口这么说,带头人也不得不相信,只是他依然对这种腐蚀的严重程度表示惊异。
    但是再结实的铁皮也禁不住三十年天天这么用啊。三十年啊。三十年风霜雨雪,一边是8K风蚀残年,一边是和谐风华正茂。
    我们也在抓紧时间问我们想要的问题。那些人说,车间里那台8K-001是完全按照原厂标准修复的,能找到零件的部分全部都换上了原厂件。
    这是怎样一种对文化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在驱使他们这样做啊,我想到了丰段那台二代毛号东风4-0002,段里的人费了那么大劲从别的机车里拆出一台柴油机再给它装上,平常人应该会理解不了吧?所以难怪他们会这么包容我们这样做,我们同样是一群在追寻着归属感的人。
    回头看看车间里那台和谐电2B,师傅们说着要给这车换一个隔离开关还是什么的,阳光依然温和地撒在车身上。这台车独自停在车间里,应该也不会孤单,他周围是悉心照料他的师傅们,车间外面就是与他并肩工作的兄弟姐妹们。
    那一刻,我突然好想让自己变成一台机车。如果无论我走到哪里,经历怎样的风雨,我都知道在某个地方有一座冬日暖阳笼罩下的车间可以供我在需要的时候停靠,有一群人可以和我一起去追寻我们共同的归属,我的生命或许就再也不会像今天这般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了。
    闲谈之余有人突然提议,问我们为什么不去找机务段技术科,据说那里关于8K的全套图纸都有。这是个意外收获,为了找图纸这几个做模型的人可是费尽了心思,这不是连实地爬机车钻地沟的办法都用上了。如果联系机务段就能直接拿到图,那可是得来全不费功夫。技术科的联系方式肯定能查到,带头人决定试试看。那么给机务段带去点什么东西呢?拎两箱牛奶?嗯,不一定够分。
    冬天天黑得早,太阳已经西斜。隔壁的车间里确实停着8K,还有韶山4,但是我们已经拿足了信息,也就没有再进去。
    机务段说他们也不知道这些8K还能再继续跑多久,这得听路局的。我也不知道我还会不会再计划下一次去线路边守拍8K。我只知道终将有一天,这些岁月之车会轰鸣着驶入我的梦中,带走我的回忆,带走我的青春。
    如果他们也可以把我一并带走该多好,他们即将要去的那个地方,即使可能不再会有快乐,但也应该不再会有痛苦。

—正文完—
(约7800字)
2015-12-7 23:53:26

使用道具 举报

敲出来这些东西,把我自己敲哭了三次
我还真是个有心的孩子啊
不过一个火车迷情感这么细腻会不会有点女孩子气啊

感兴趣的可以来猜是文中的哪三个段把我敲哭了
2015-12-7 23:54:21

使用道具 举报

其实,一直想给8K写一首歌
结果直到京网要关门了,也没能写完
或许是因为我见证了这段故事的结尾,却看不到故事的开始
那就把已经完成的部分发上来吧,也留出想象的空间
Test7 2#.jpg

Test7.rar

517 Bytes, 下载次数: 402

2015-12-7 23:55:03

使用道具 举报

为了那些岁月之车
为了我在北京铁路车迷网上的青春

— 全帖完 —
2015-12-7 23:56:56

使用道具 举报

本帖最后由 SS4G-0072 于 2016-1-18 08:08 编辑

嗯看来是遇上同行了,我和朋友也建过法国橙的模,但是精度不是很高。。
2016-1-18 08:03:29

使用道具 举报

273657e857ac3fcc.jpg
-18777872fca2d9fc.jpg
2016-1-18 08:06:04

使用道具 举报

本帖最后由 SS4G-0072 于 2016-1-18 08:17 编辑

作为max初学者,我希望和楼主以及您所说的几位,交流一下。
我qq 2247218609
2016-1-18 08:08:05

使用道具 举报

SS4G-0072 发表于 2016-1-18 08:08
作为max初学者,我希望和楼主以及您所说的几位,交流一下。
我qq 2247218609

楼上要不要在这么文艺的帖子里讨论这么正经的话题

因为我学的是SolidWorks和Pro/Engineer那种偏向工程实体的建模软件
这跟你们3DSMax包括Rhino用的不是一个界面,操作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可以去问问他们用Max的人愿不愿意过来聊聊
2016-1-18 14:13:46

使用道具 举报

123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